.jpg)
价格策略 是为所有买家设定一个价格, 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概念。
其形成的原因是 19世纪末大规模零售业的发展。
从历史上看,在大多数情况下,价格作为决定 购买者选择的主要 因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;近十年来,非价格因素在购买者选择行为中的重要性相对提高。
但是,价格仍然是决定企业 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 最重要因素之一。
在营销组合中,价格是唯一能够产生收益的因素,其他因素则作为成本来体现。
如今,相声展会越来越频繁,越来越多的 赞助商来分蛋糕,由赞助商引起的晕会情况越来越严重。
频繁的展览降低了新稿率,因为光是装裱就很头疼,赶出来展览的稿子连自己都不满意,更别说别人了。
不同的主办方造成的莫名其妙的派系斗争,也拖累了 各大社团,造成画家的严重流失。
蛋糕确实好吃,但如果吃得太快, 就会吃不下去。
用 黄金来衡量股市总是很有趣的。
长期来看,两者之间的 比率充分说明了我们所处的 金融和市场机制,前者 得益于风险厌恶,后者得益于风险偏好。
下面是过去50年以黄金计价的 标普500 指数(标普500与 金价的比率)。
过去半个世纪的金融史则简单得多。
上世纪70年代,在石油危机和滞涨期间,整个市场都笼罩在 熊市的恐慌中。
随后就是一轮由互联网引导的长达20年的 牛市。
之后又是一场残酷的熊市,直到2011年债务上限危机之后才触底,当时投资者才意识到,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债券购买计划不会引发通胀。
从那以后,又出现了一轮牛市,尽管迄今为止比上一次要慢得多。
历史出奇地一致,让我们能够从主观上了解到当时的金融状况。
根据上面的分析,我们现在还处于牛市吗?有可能,但一季度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一件怪事。
金价上涨,以黄金计价的标普500指数却小幅下跌。
标普500指数/黄金比率的分子和分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债收益率,除非出现有关疫情的重大坏消息,否则标普500指数/黄金比率很快就会超过2018年的高点。
6月1日, 人民币对美元交投于6.37附近。
截至北京时间16:55,美元/离岸人民币报6.3755,美元/在岸人民币报6.3759。
市场强烈 做多人民币的情绪有所缓和。
央行5月30日宣布将 外汇存款准备金从5%上调至7%后,人民币短线走弱近200点至6.37附近,当日 人民币对美元一度飙升至6.357的近三年高位,较去年接近7.2的水平飙升超11%。
外界普遍认为,通过这个较大比例调整的举措可以适度地抽紧市场的外汇流动性,减少金融机构手中外汇资金对市场上的供给,以改变外汇市场供求关系,从而减缓人民币 升值的压力。
不过,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外资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和交易员认为,未来美元指数才是关键。
“今天中间价实际比模型预测的要弱了近16个点(人民币更弱),幅度比几周前更大,这似乎也体现了央行不希望看到羊群效应,”一外资行外汇交易员对记者表示,“其实30日升准涉及的整体外汇资金约200亿美元,比起日均400亿美元的交易量仍很小,但释放了强烈的象征性意义。
未来美元指数的走势是决定人民币的主因,需要关注这周五的非农数据是否还会‘爆冷’。
” 央行释放强烈信号 5月28日,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7.95,创近五年来高点。
今年以来该指数累计升3.48%,SDR篮子指数升3.03%,BIS指数升3.57%。
2020年上述三大指数则分别升3.77%、3.78%和2.64%,逆转了2019年的跌势。
CFETS一篮子指数一年以来的 涨幅为6.82%,人民币对美元的一年涨幅为9.95%,可见其他货币可能升值幅度更大过人民币;但今年以来,人民币的涨势明显相对其他货币有所加速,印度疫情引发的供应链担忧也导致人民币被动升值。
人民币对美元年初至今实则升值不到2%,但CFETS一篮子指数年初以来涨幅为3.48%。
面对一致的做多预期,加之此前市场一度传出“央行刻意推动人民币升值以抵消输入性通胀”的揣测,导致此前市场做多情绪强烈。
不过,央行很快就表了态。
第一财经此前报道,央行5天两度就人民币汇率权威发声。
例如,5月27日,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第七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。
会议提及,企业要聚焦主业,树立“风险 中性”理念,避免偏离风险中性的“炒汇”行为,不要赌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,久赌必输;5月23日,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谈及当前汇率形势时说,目前,我国外汇市场自主平衡,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决定,汇率预期平稳。
5月30日央行的举动也和上述表态一脉相承。
“其实提升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对外汇流动性的实质冲击有限,但信号意义极强。
此前几周,中间价就显示了类似的信号,因为人民币中间价往往都比模型预测得更弱一些,”另一名外资行交易员对记者表示,“虽然此前央行已经宣布停用 逆周期因子,但其实模型的测算显示,在宣布停用前的几个月,逆周期因子就已经淡出了。
因此如今逆周期因子是否会重出江湖,也可能需要预判。
” “揣测(可以升值来抵消输入性通胀)的前提就错了,中国和美国不同,中国不存在全面通胀,只是PPI和CPI的剪刀差扩大。
比起大宗商品动辄超100%的涨幅,外汇的这点升值幅度根本微不足道。
”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记者表示。